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2025-03-03 浏览:59
分享到

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洋县文化馆组织文学作者进企业下基层开展采风活动


2024年11月30日,洋县文化馆组织文学作者走进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开展文学作者下基层采风活动。参加本次采风活动的都是活跃于市县文学界堪称笔杆子的骨干作者,比如周志锋、雍建军、刘建军、王月明、张玮、郭秋梅、杨理明、王关顺等人,县文联主席贾军以及洋县文化馆文学辅导干部、《洋县文艺》执行主编晏瑜二人组织作者们认真参观学习,深入体验生活,探讨企业文化,吸取地域文化营养,为作者们文学创作寻找素材、激发灵感思路。秦洋长生酒业副总经理王华、吴东平,监事会监事张建国等全程陪同采风人员参观了白酒和黄酒的一系列制作技艺和设施情况。

【秦洋长生酒业】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东风凛冽,天寒地冻,星期六的下午,街上的人们在享受难得的暖阳,可是秦洋长生酒业的工人们,在紧张而忙碌地工作着,谱写一幅火热的劳动画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此展现。副总经理吴东平解说了制曲、发酵、提取、储藏等各种制作工艺,并不厌其烦得详细解答作者们的提问。在宽敞明亮的车间,看着硕大的蒸桶,装着成吨的原材料,那材料是用粮食、酒曲与稻壳搅拌形成的混合物,用天然气烧制的蒸气加温发酵,萃取出晶莹液体,散发着浓郁的酒香,制取的酒装进巨大的陶罐中,放置在专门的储藏室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沉淀,5年、10年、15年……酒变得更加醇厚可口,香气四溢。通过参观了解酿酒程序,大家更体会到了一粒粮食成为一滴酒,同样是来自不易!

【秦洋长生酒业】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首先来到秦洋名酒馆,这里让人眼前又是一亮,坛坛美酒琳琅满目,排列有序,原来还设有私人订制封坛原浆酒储存区、私人订制封坛名牌刻制区、传统储酒容器展示区、年份原浆酒品鉴区、系列产品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全方位展现古洋酒、谢村桥黄酒的历史文化、产品品质及品牌魅力。

【秦洋长生酒业】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来到酒曲储藏室,分白酒曲和黄酒曲储藏室。像大砖似的曲坯,整整齐齐排放。这些酒曲,根据酒厂特有的工艺,在特定的适宜的气候,由专家按照秘方配置,用精挑细选有机粮食制作出来。酒曲是酒的灵魂和生命,决定酒的品质。酒曲好,才能酿制好的黄酒和白酒。到此时大家才明白,原来白酒酿制也需要酒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秦洋长生酒业】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黄酒制作车间,黄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政羌,正在手工制作黄酒,他将蒸煮后的糯米摊开拌上酒曲,用力搓揉,然后入缸发酵……“南有绍兴加饭,北有谢村桥黄酒”,著名的谢村桥黄酒,遵循“天地人合一”规律,汲取自然界之精华,在酒师的操守下,加药食同源之中药,经自然之发酵,在经年岁月的沉淀,制作出琥珀色的佳酿,因此常喝能延年益寿。

【秦洋长生酒业】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作者们亲近了“非遗工艺”,又参观了储酒室,呈现面前的是一个个巨大的陶罐,能装存上千斤酒,成百上千的陶罐,整齐摆放着,封存有几十年的酒,散发着浓浓的酒香,闻着甜丝丝的酒香,采风人员有些陶醉了。

【秦洋长生酒业】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最后大家来到秦洋长生酒业文化中心,作者们对古秦洋酒、谢村桥黄酒的酒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洋县酿酒历史悠久,始于殷商,兴盛于明清。据洋县《地方志》记载,古秦洋酒有着二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源起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饮誉四方的“王家烧坊”。“秦洋牌”古秦洋酒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秦洋长生酒业】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据考古专家对洋县出土的青铜酒器研究表明:谢村桥黄酒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酿酒历史。据谢村桥黄酒酿酒传承史记载,近代谢村桥黄酒始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谢村桥黄酒是我国传统名牌佳酿,历来为中国北方黄酒的杰出代表,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谢村桥黄酒酿造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洋长生酒业】在阵阵酒香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

此次采风活动,通过参观了解酿酒的一系列步骤程序,大家零距离看到了“古秦洋酒”和“谢村黄酒”的生产过程,作者们感触良多,大家体会到了一粒粮食成为一滴酒,同样是来自不易!同时,让作者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企业生产原理,增长了知识,也激发了灵感和各自持续创作出好作品的动力。(作者:王月明)